[書  名]  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

[作  者]  安德斯‧艾瑞克森, 羅伯特‧普爾  

      Anders Ericsson,Robert Pool

 

以半條列式的方式,將本書各章重點整理如下

---------------------------------------------------------------

 

前言

要成為某一技能的專家,有沒有練習很重要,練習的「質」與「量」更不可偏廢

而天賦的迷思,其實並非以往較為武斷的理解-全靠天生

其在於因具備可塑性與適應力的大腦,人人其實都能辦到某一技能的專家等級

只差在有沒有接受訓練以及訓練時是否為最佳訓練時間點

 

在舉凡音樂,運動,棋藝等各方面的佼佼者,其所受的訓練有何共同性呢?

其在於大腦接受改變的模式如出一轍,所以才能在儘管是不同領域,依舊能達到超凡水準的能力表現!

 

第一章

描述傳統讓你「學會」的練習法還不夠,更高一層的「目標」練習法可讓你更精進一步

所謂的目標練習法,其較天真練習法更具有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講求專注、需要意見回饋、跨出舒適圈

在過程中,克服障礙最理想的方法,就是以不同方式應對

 

在本章例子中

改善任何心智表現的關鍵,幾乎都在於發展出能避免短期記憶的限制,以同時有效處理大量資訊的心智結構,利用長期記憶避開短期記憶的限制

 

第二章

研究顯示,學習新技能相較於持續練習已習得的技能,更能使大腦帶來結構性的變化

例如倫敦的計程車司機,其海馬迴後緣就比一般人來得大

而更多例子都可看出大腦的可塑性

 盲人本來的視覺皮質被重新運用轉譯來自指尖讀取盲文的訊息而非透過眼睛看到的影像訊息

 讀取盲文的三指法因長期使用使得負責解譯的觸覺細胞範圍擴大到重疊在一起結果儘管觸覺已比常人敏感許多但無法分辨是哪隻手指碰到東西

 

 老花眼因眼球內構造缺乏彈性,無法看見細節與分辨對比能力變差

 但是透過訓練可以提升這兩種能力

 而眼球構造彈性一樣差改善的是大腦解讀能力

 

 體能活動改變身體的一般模式:身體的某個系統例如某些肌肉或心血管系統飽受負荷到無法維持恆定性,身體便會有所改變,以重建恆定性。

 

以上例子中,說明人某些地方的恆定性遭受挑戰,得離開舒適圈,迫使大腦或身體去適應

其以許多方式重塑神經網絡,而非產生新的神經元

另一方面,大腦用進廢退」:某一部分長期訓練則那一部分會發達起來涵蓋區域大於沒有訓練的人但也因此擠壓其他區域原本的功能

 

我們的核心主旨:刻意練習,目標不同於傳統學習,它是要打造潛能,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第三章

心智表徵是什麼?

它是一種心智結構,一種對某一事物或技能,擁有的記憶,概念,資訊,不必特別有意識的分析,便能反應出對它的整體認知

以視覺意象為例,一提到蒙娜麗莎的微笑,許多人便可立刻在心中「看見」那幅畫,浮現的影像便是他們對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心智表徵

若是以文字為例,假設一個人從來沒看過狗,那麼他對於狗的描述四條腿有毛會叫這些片斷的資訊都還不足以讓他對於狗來形成心智表徵

當他接觸狗後這些片斷資訊才整合成一個全面的概念,以"狗"這個字來代表 

 

刻意練習的目的正是發展這種心智表徵

而新手跟專家的區別就在於這種心智表徵的質與量 ( 長期的練習改變了大腦的神經迴路)

另外,心智表徵還有領域限定性只適用於正在發展的技能

 

心智表徵有助於認出模式,迅速回應,理解資訊,找出答案,制定計畫與學習

磨練技能可以發展心智表徵,好的心智表徵又可以協助提升技能

 

第四章 

舉學習小提琴的研究結果為例,要成為國際一流的頂尖小提琴家,與他過往的練習總時數密切相關

同樣的結果,亦在芭蕾舞者以及西洋棋棋士中發現

 

而刻意練習,有兩個原則:

 第一個,是該領域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

 第二個,是該領域有頂尖的老師能夠引導學生學習。

符合以上兩點的,例如音樂演奏,舞蹈表演,西洋棋,體操,跳水等

而幾乎沒有或不具直接競爭性的活動,例如企業經理人,教師,電器技師,工程師,顧問…等

因缺乏評估表現是否卓越的客觀標準,難以找到有關刻意練習的累積知識

 

簡單來說,刻意練習包含幾項特色:

該技能已有人知道該如何做,能給出特定的訓練目標與計畫,並能給學習者表現後的反饋,適時指導;

而學習者本身需要「刻意」去練習,全神貫注,有意識的行動,發展出正確的心智表徵(而這心智表徵也反過來改善表現) 並每次都走出舒適圈,力求進步,最終打造出專家級的表現

 

嚴格來說,符合能運用刻意練習的活動並不多,但別擔心,只要把握原則,還是能發展出效果最佳的練習法(例如書中一開始記憶長串數字的人,並沒有指導者可供教學與練習方法,但仍舊發展出突破現狀的方法;後人再依據此法,不斷精進,前人成了導師,自己再專注練習與發展,於是越來越走向刻意練習的道路)

 

於是想運用刻意練習發展技能,先找出頂尖專家,弄清楚他們做了什麼才能如此成功

接著發展出讓自己可以做到哪些事的訓練技巧 ( 誰是頂尖專家,要以客觀標準來評量,若無法完全客觀,也要盡可能客觀)

 

廣為人知的 "一萬小時法則" 其實過度精簡,甚至誤導了作者研究結果給人的啟示

不僅是一萬小時的數據來源有點誤會,連結論只要練習一萬小時就能成為專家也是太過簡單的因果關係

不過,要有可觀的練習時數,才能達到優於常人表現,這點無庸置疑

 

第五章

將刻意練習運用在工作上

作者先舉美國海軍在越戰上的表現為例

透過刻意練習使得美國海軍的空戰中表現從一比一提升至一比十以上

 

運用在商業上,先解決三點迷思

 第一個迷思,人的能力受限於於天生的特質。這種負面想法要盡力剔除,做事情的心態非常重要,要特別注意

 第二個迷思,是經驗夠多就會進步。除非使用刻意練習的原則,否則一再單純重複,機械式的練習同一件事,並不會帶來進步

 第三個迷思,就是求進步只需夠努力。一樣,要運用有效方法進行努力,否則都是徒勞無功

 

商業上,很少有機會單純為了練習而練習,常是邊做邊學,若能因此習慣練習,並將練習過程與結果放在心上,則練習便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已

由練習驅動的心態,與頂尖專家的心態非常相似,頂尖專家正是如此時時練習,並尋找加強技能的方法。

 

針對醫生的例子

擁有回饋病例是否真的罹癌的資訊,將提升一開始藉由x光攝影的放射科醫生的判斷準確度-最後是否罹癌的照片對比,幫助提升判斷能力

若有這樣的資料庫,使其成為訓練工具,在每一次判讀後得到意見回饋,這種方式將可提升醫生的能力

 

腹腔手術的例子

則可能以每次手術錄影後,在訓練新進醫生學員時,播到關鍵時刻變停下來詢問意見,你看到什麼 接下來會做什麼處置

一番討論後,再繼續播放影片,若有誤則修正,討論更好的方法等

 

總之越接近實境的訓練,越能改善學習者的能力 (醫生手術時,常面臨干擾,因此在練習時,加入干擾的情景模擬,亦同等重要)

 

刻意練習強調的是技能的表現及如何精進

與單純傳授知識不同,去做是個關鍵

 

例如醫生在就業後,持續精進自己的能力的管道有很多,但就屬說教式的聽講課程效益最小

從刻意練習的精神來看,其少了立即的意見回饋,自然在精進技能方面,幫助不大

因此直接假設擁有知識就能在技能表現良好,在研究上都沒有直接關系

 

針對在專業領域或職場上如何改善表現,該問的是如何提升相關技能,而非如何傳授相關知識

因此在職場上,訓練能力的要點可著重在技能的提升上

過程中,有沒有得到意見回饋至關重要, 意見回饋不一定是從人來指出

可能也是由不斷的的經驗累積,如外科醫師在某手術後,病人的複病發率,或是身體組織的狀況來得到回饋

 

而不斷提升的能力,反映出心智表徵的有效與否

如用於手術的計畫執行過程監控有效心智表徵才能在問題出現時察覺出來,並設法因應

 

想從專家中學習,設法找出他的心智表徵可為切入點

而如何找出心智表徵, 以狀況模擬,中途停下詢問其如何思考如何下一步…都可能得到答案

或是乾脆在動作前請他表述思考的詳細步驟

 

頂尖的能力來自於心智表徵的品質

 

第六章

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刻意練習

第一步,找個好老師(視個人改變更換老師)

 老師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協助學生發展個人心智表徵,才能針對表現自我監控和修正

 而學習者的專注與投入亦至關重要,寧可短時間百分之百專心,也不要漫不經心的冗長練習

 一旦發現自己很容易分心與可以嘻嘻哈哈代表這種練習大概已沒有進步空間

 

但沒有老師怎麼辦呢?

大師的作品可以作為學習的對象,透過練習如藝術品的仿作活動,喜劇演員的即興演出練習,寫作的用字遣詞,結構等不同面向的活動,都可能是替代老師親臨指導的方法

重複(練習)的目的,在發現自己的弱點,並聚焦於加強弱點,嘗試以不同方式改善,直到找出最佳策略為止

 

一旦出現高原期,表現停滯不前

嘗試以新的方式挑戰自己的大腦或身體,是個可行的方法

先找出進步停滯的原因,犯了哪些錯?何時做錯?迫使自己離開舒適圈,然後改善那個弱點為目標來設計練習方法

 

知道刻意練習的精髓,實踐起來的持續性決定一切

要讓人做一件事而且是重複的做,甚至過程不會帶來快樂,那麼動機為何?

不做的動機得小於做的動機才可能持續

因此降低不做的誘因,是個方法

具體找出不做的誘因,可能干擾訓練的因素,再想辦法克服,降低影響,是能執行的事情

而增加動機,增加持續的意願,也能幫助自己進行不斷的訓練

這類想進步的渴望,不一定只有單一來源

可能是想融入團體得到歸屬感,而不斷精進技能

可能是為達到別人的認同,而感到自豪

要維持這樣的外部動機,可以讓自己身邊圍繞著你努力會給你鼓勵支持和挑戰的人

共組團體,有相同志趣的人相互為共同目標努力也是種動機維持的方法

 

如果找不到人一起努力,自己設定階段性目標

讓自己看見自己的進步,也是個維持毅力的方式

而相信自己辦得到,信念的確立非常重要

如果連心態都沒有建立起來,路肯定走不出來

 

第七章

專家的養成會經過四個不同的階段:產生興趣、變得認真、全新投入、開闢新路

 

在很多例子,父母對孩子從小的培養至關重要

而孩子本身從接觸到練習外在動機轉為內在動機是關鍵

 

雖然許多頂尖專家都是從小培養來達到高超的技巧,但這不代表成人才開始訓練,其無法帶來改善的結果

也許某些領域確實因年齡或者身體發育成熟而無法達到跟從小訓練而能做到的程度但比起不訓練者仍有相當程度的進步 

到了超越自身領域的既有知識,做出有創意的獨特貢獻,這些創造力其實和下苦工及長時間維持專注的能力相輔相成,這些正是一開始造就他們專家級能力的刻意練習的要素

 

第八章

話說回來,要如何解釋「天賦」這件事情呢?

依作者的研究成果,從未見過有人不經長期的密集練習就發展超凡能力

我們以刻意練習的角度分析看似不可能的能力,馬上變得合乎常理了

文內破解莫札特傳奇,跳高奇才的故事,並揭開自閉學者驚人的神秘面紗…

這些帶給我們的重點,就是發現那些超凡能力都是大量練習和訓練的結果,天賦的存在,因此還無法得到證明

當然有些人學東西就是比較快,這在達到頂尖專家中養成只有初期佔了優勢,隨著練習時間拉長,優勢漸漸縮小,重要的還是練習的質量影響技能最終的高低

 

相信天賦,可能導致一些負面結果,例如一開始便篤定自己不行,則喪失自己在該領域的發展,這個不行可能只是方法用錯,外在因素的影響

 

第九章

以上,若我們用刻意練習打造全新的世界,想像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人擁有現今百分之五的卓越能力,那世界的運作將會與現在如何的不同

 

 

 

arrow
arrow

    Slashie / Oli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