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

[整理] 《原子習慣》提及的生理學與演化基礎  圖片

[作  者] 詹姆斯‧克利爾  James Clear

[譯  者] 蔡世偉

 


 

生理學基礎與行為

1. 多巴胺的作用

   - 多巴胺峰值: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在預期愉悅和體驗愉悅時都會分泌。預期愉悅時多巴胺濃度上升,增加行為執行的機率。多巴胺在行為激勵和獎勵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促使我們不斷尋求那些能帶來愉悅感的行為。

   - 實驗證據:研究表明,當多巴胺分泌被阻斷時,實驗動物會停止所有與生存相關的行為,即使提供它們最喜愛的食物或其他獎勵也無濟於事。相反,當實驗動物能通過某些簡單行為(如將鼻子伸進箱子)使得大腦內多巴胺分泌時,它們會頻繁地執行這些行為。這說明多巴胺不僅在愉悅時分泌,在預期愉悅時也會分泌,從而驅動行為。

 

2. 獎賞系統

   - 人類大腦中的「想要」與「喜歡」:大腦分配給「想要」獎賞的神經迴路遠多於「喜歡」獎賞的迴路。這表明欲望是驅動行為的主要力量。大腦裡掌管「想要」的中心包括腦幹、依核、腹側被蓋區、背側紋狀體、杏仁核以及前額葉皮質的某些部分。相比之下,掌管「喜歡」的中心則小得多,通常被稱為「快樂熱點」。

   - 預期愉悅:讓行為實現的是對獎賞的預期,而非獎賞的實現。研究表明,在行為即將發生時,多巴胺水平會顯著上升,這增加了行為發生的可能性。這說明我們的行為更多是被預期的愉悅感所驅動,而非實際的獎賞。

 

演化基礎與行為

1. 古老慾望的現代解決方案

   - 適應性行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對高密度卡路里(如糖分、鹽分、脂肪)的偏好,這在現代社會中轉化為對垃圾食品的渴望。在遠古時代,食物短缺是常態,高卡路里食物是生存的關鍵。因此,我們的大腦進化出強烈的偏好,以確保在有機會時儲存盡可能多的能量。

   - 演化壓力:在荒野中生存需要高效能量攝取,因此對高卡路里食物的強烈欲望在進化中被保留下來。這些古老的慾望在現代社會中以不同形式出現,並驅動著我們的行為。比如,我們會偏好高糖、高脂肪的食品,即使這些食品對健康有害,因為它們能立即滿足我們的能量需求。

 

2. 社會性行為

   - 群居動物的本能:人類作為群居動物,天生有融入群體、建立關係和獲得同儕尊敬與認可的需求。這些需求驅動了許多行為的形成。進化心理學家指出,這些行為有助於提升個體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個體依賴群體生活,與群體分離通常意味著死亡。因此,人類發展出強烈的社交本能。

   - 親近的人、群體和有力人士的影響:我們最早的習慣通常不是來自選擇,而是模仿親近的人、多數人和有力人士的行為。研究表明,模仿親近的人的行為能增加我們的社會連結感,從而提高生存機會。多數人的影響力表現在我們傾向於遵循社會規範,而有力人士的行為則因其成功和地位被認為值得效仿。

 

 埋藏於深層的潛在動機

1. 人類的潛在動機

每個行為都有表層的渴望與深層的潛在動機。以下是人類的一些潛在動機:

     - 保存能量

     - 取得食物與水

     - 找到愛情並繁衍後代

     - 與他人建立關係

     - 贏得社會的接納與認可

     - 減少不確定性

     - 取得地位與聲望

渴望只是深層潛在動機的特定顯現。在演化的過程中,人類的大腦並沒有抽菸、上 Instagram 或打電動的欲望;在較深的層次,你只是想要減少不確定性並舒緩焦慮、想要贏得社會的接納與認可,或是想要取得地位。這些潛在動機驅動著我們的行為,並且影響我們的習慣形成。

 

基因與性格特質

1. 五大人格特質

   - 經驗開放性:一端是好奇且具創造力,另一端是謹慎而堅守例行公事。經驗開放性高的人往往喜歡嘗試新事物和創新,這些特質使他們更容易接受並養成新習慣。

   - 嚴謹性:一端是有條理、有效率,另一端是隨和、隨性。高嚴謹性的人通常能更好地組織和執行習慣,因為他們具有自律和計劃能力。

   - 外向性:一端是外向、有活力,另一端是孤僻、保守。外向性高的人更容易從社交互動中獲得能量,並且更願意參與群體活動,這有助於建立社交性習慣。

   - 友善性:一端是親切、有憐憫心,另一端是疏離、慣於質疑。友善性高的人更容易建立和維持與他人的良好關係,這有助於形成以他人為中心的習慣,如合作和助人。

   - 神經質:一端是焦慮、敏感,另一端是自信、冷靜、情緒穩定。神經質高的人更容易感到壓力和焦慮,這可能影響他們形成和維持穩定的習慣。

 

2. 生物學基礎

   - 外向性:研究表明,嬰兒對噪音的反應可以預測其長大後的外向性。在一項實驗中,科學家發現,對噪音轉頭反應強烈的嬰兒長大後更可能成為外向者,而對噪音回避的嬰兒則更可能成為內向者。

   - 友善性:高友善性的人通常擁有較高的催產素,這種荷爾蒙在社交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催產素能提升信任感,是天然的抗憂鬱劑,使高友善性的人更容易建立和維持社交習慣。

   - 神經質:神經質程度高的人通常比較容易焦慮,這與大腦中負責偵測威脅的杏仁核過度敏感有關。這使得他們對環境中的負面提示更為敏感,影響其行為和習慣的形成。

 

這些生理和演化基礎解釋了為何某些行為和習慣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以及如何利用這些基礎來改變行為和建立新習慣。理解這些基礎有助於我們更有效地設計和改變習慣,從而達到理想的生活狀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lashie / Oliver 的頭像
    Slashie / Oliver

    斜槓青年 / 傻奧所思

    Slashie / Oli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