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是社會人士的時候,你聽爸媽講述出社會後可能遇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其中包含唯利是圖的人,有雙面人,有擅拍馬屁的人,有城府深的人...
這些你聽來好不可思議,大家都是從校園步入社會,你在校園不曾學到的“手法”,居然在校園外那麼真切的發生
這是怎麼回事?
你在學校裡從小跟著朗誦的倫理道德,出社會後並不完全適用,你得從新學習如何 “生存”
你發現人對你笑,卻不是每次都是好意的笑容
你發現人對你的承諾,拍胸脯保證,之後卻怎麼等也等不著
有些話說出口,只能「聽聽」,你得費心思分辨是真是假
有些正義,為了生存不能夠挺身而出
是不是在人與人之間交際,一定得先偽裝自己
是不是在信任與懷疑之間,先懷疑比較不容易受傷
甚至,你驚訝原來課本裡給你的資訊,也不是全面客觀的透漏
甚至,你驚訝原來所謂的「長輩」給你的觀念,也不是必然需要遵守
原來,人生應該自己「想」、自己「闖」
你每學一件事,思考利弊,權衡關係,是否違背信仰?是否得兩害相權取其輕?
你聽一個人的話,他的立場,他的出發點,用意,目的,想影響什麼,都該考量
做自己也不是無限上綱,畢竟人是"一群"的活著
你還是得面對人,你同時得「妥協」一些事情,改變自己的行事風格、個性
每個人的人生際遇大不相同,應該不能比較也不該比較
但是為了生存,競爭的習性無法改去,比較的行為是那麼「自然而然」;「只有利益」的事情一再發生
我們不害人,但要學會保護自己
每條自己選擇的路,儘管別人那裡會評定是否適切,但腳在你身上
路上你可能「禮讓」,但沒有人能安排另一個人的人生
選擇了,並認知到所對應的責任也同時擔負
只一種判斷自己有沒有「長大」的地方
人生,遇上事情,成長一些
活著,珍惜,因為什麼之後都會失去